这都可以(盲盒到底有啥意思)盲盒是干啥用的

2023-11-15 10:30:36 147小编 181

作者|程宇随着2023年高考的结束,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开始制定自己的“毕业之旅”计划。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年轻用户在在线旅游上购买了28.8元的“火车票盲盒”,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研究机构发现,这款“火车票盲盒”面向18-26岁用户,起点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22个省会城市和4个直辖市,以及其他70多个二线以下城市。 所以有人因为盲盒打开了热门旅游城市,开始期待即将到来的惊喜之旅。 一些人也在社交媒体呼吁中表达了他们的不愿意,因为他们从省会获得了令人发指的返乡机票。 事实上,近年来,围绕年轻消费者打造的盲盒概念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 在旅行领域,不仅有“火车票盲盒”,还有“飞机票盲盒”,最近还有一个“榴莲盲盒”引起了榴莲的销量。 在消费市场这些不断演变的“盲盒经济”背后,反映的是年轻消费者更深层次的消费需求和观念的变化。 01.“盲盒经济”的退潮与演变此前,POP MART之所以能够掀起盲盒热,除了潮流商品对年轻用户的吸引力和可接受的价格门槛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盲盒”的销售形式和“常规款+隐藏款”的产品设定,从消费心理层面驱动年轻人持续产生消费行为。 IP定制的全套盲盒产品,可以诱发部分消费者的“收藏瘾”,通过收藏盲盒本身带来心理满足。 同时,隐性盲盒人为制造了稀缺性,所以普通钱和隐性钱的价值差异导致消费者对盲盒的结果有不同程度的期待。 为了获得更稀缺的盲盒产品,消费者会产生“赌徒心理”,把概率问题理解为运气问题。 大部分人都会期望抽到隐藏的钱,但如果不抽到隐藏的钱,抽到一个以前没有获得过的普通钱,也能获得浅薄的心理满足。 简而言之,“盲盒经济”形成的核心逻辑就是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对未知产生一种向往,对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一种轻微的焦虑。但无论“开盲盒”的结果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预期,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获得心理满足或缓解焦虑,这也是很多年轻消费者容易沉迷盲盒,并在接触一段时间后继续投入消费的重要原因。 但从商业角度来看,仅仅依靠用户从盲盒开箱过程中的心理满足,是不足以支撑盲盒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的。 当心理刺激和满足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适应性疲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当一些消费者已经抽不出藏钱的盲盒时,他们就会降低抽盲盒的心理预期,甚至对盲盒失去兴趣。当他们重复画同一个盲框时,他们可能会厌倦画盲框这个行为本身。 为了持续带来新鲜感,盲盒商家需要不断推出新品,给消费者新的刺激。 中信证券发布的《POP MART 2022年第一季度经营业绩回顾》提到,POP MART线上创新速度同比明显加快。去年一季度推出了24个盲盒系列,以及12个非盲盒手作、3个1000%Mega系列、9个新潮衍生系列、4个IP外联名称。 但是,新产品效率的提高不一定能达到显著的增收效果,因为新产品的推出必然会影响老产品的销售。 同时,新品上传速度过快,也会影响经典IP的稀缺性价值。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关注掩盖了他们对经典款和隐藏款的痴迷,导致整体收入增长乏力。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POP MART全年营收46.17亿元,同比增长2.82%,而2021年营收增长78.66%,增速大幅下滑。 通过制造不确定性来吸引消费者买单的盲箱机制,在“盲箱经济”的先驱身上已经失败 但盲盒机制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潮玩之外的其他领域演变成了新的形态,甚至演变成了契合消费心理的内在价值逻辑。 02.火车票盲盒火爆:目的地火车票盲盒与“POP MART”有本质区别并不重要,因为火车票本身就满足了消费者明确的功能需求。火车票盲盒更多的是在火车票功能的基础上,加入盲盒机制作为营销手段,类似的玩法早在两年前就以火车票盲盒的形式诞生了。 2021年3月,旅游业刚刚经历了疫情带来的低迷,随着开春后天气的逐渐转暖,旅游市场开始出现回暖迹象。 为了先抢占市场增量,同程旅行在3月底率先推出“机票盲盒”活动,随后发酵为清明小长假期间吸引2000万人参与的热门营销事件。 公开报道显示,同程旅行最初设定的“盲盒”是单价在1000元以内的国内单程机票,用户只需支付98元,就能体验一次从指定起点到国内任意目的地的“惊喜之旅”。 而且,如果消费者对随机发放的机票不满意,还可以全额退款。 对于有潜在出行需求的消费者来说,机票盲盒不仅满足了基本需求,还借助盲盒机制提供了额外的心理价值。 人们会期望获得超出活动价格的门票,他们会对获得随机目的地的门票感到惊讶和惊喜。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在盲盒中开出高于活动价格的票价,并不代表在线旅游或航空公司空公司的利益受损。 一般情况下,航班售票会有空座位剩余,所以航空公司空公司可以根据实际运营情况使用部分空座位参加活动。 虽然有些活动门票的展示价格远超活动价格,但这种空额外座位的边际成本其实只有100元。 至于火车票盲盒,也有空座位。所以从商业角度来说,铁路部门、在线旅游、消费者都不会因为活动而失去实际利益。 此外,火车票盲盒的活动从一开始就将人群定位于18-26岁的年轻人,但近年来,年轻人对目的地旅游的需求已经从在知名景点打卡转向度假式旅游和重体验、轻行程的“城市漫步”。 这种市场趋势不仅反映了年轻人对生活本身的关注,也反映了他们更喜欢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未知的惊喜。 而年轻消费者常见的选择障碍和“赌徒心理”,也让他们更愿意尝试用火车票的盲盒开始未知的旅程。 所以机票、火车票盲盒等产品在保证成本的同时很好的结合了消费心理,用盲盒机制制造营销热点,也从商业角度进行产品创新。 这是“盲箱经济”演变的结果 03.从不确定性中获得希望“盲盒经济”不仅在出行领域演变,在日常消费领域也是如此,它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赌徒心理”,以及他们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未知惊喜的心理偏好,让原有的商品孕育出新的价值。 今年5月以来,社交媒体上关于“榴莲盲盒”的话题数和浏览量暴涨。 但“榴莲盲盒”并不是网络名人中的新品,而是因为买一整颗榴莲,打开看看能收获多少果肉的过程就像拆开盲盒一样,所以网友们称之为整颗榴莲盲盒。 与机票/火车票的盲盒略有不同,日常生活中买一整颗榴莲并不常见。 打开“榴莲盲盒”的行为赋予了榴莲食品心理价值,甚至价值,从而引发了打开“榴莲盲盒”的新时尚 在网上,网友们把皮薄肉多的榴莲称为“赏榴莲”,把皮厚肉小的榴莲称为“榴莲糖”。 榴莲每一次被打开,都有一步步揭示最终收获的过程体验,就像不断打开一个盲盒。 在Tik Tok、哔哩哔哩和小红书,“榴莲盲盒”已经成为一种新潮流,引发网友纷纷效仿,分享他们购买整颗榴莲后的“拆包”经验。 截止到6月13日,Tik Tok手剥榴莲话题的惊喜播放量已经达到7.4亿,小红书发起的一起打开榴莲盲盒官方活动已经超过1800万。 通过分析“榴莲盲盒”流行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榴莲的价格相对于其他常见水果来说是比较高的,买一整颗榴莲的价格并不低。 但是,榴莲的果实并不一定与其价格相匹配。 所以在盲盒的概念下,商品被包装成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有未知的惊喜。虽然消费者对购买的商品有一定的预期,但“开盲盒”的过程与实际获得的商品和预期也存在偏差的可能,从而为商品消费体验增添了刺激。 从产品角度来看,消费者从榴莲盲盒中获得的兴奋感,基本上类似于“先制造轻度焦虑,再用结果缓解焦虑”的盲盒机制所带来的心理体验 结合这些“盲盒”的流行,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在产生“赌徒心理”的同时,也在通过盲盒机制获得异常的满足感。 低门槛的手工盲盒,可能没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能达到集齐一整套盲盒产品,抽到藏钱的目的,能带来不小的惊喜。机票盲盒的背景是经历过寒冬的人都渴望走出去,寻找自己原本的生活体验,所以年轻人愿意开启未知的旅程,期待旅途中的惊喜,不管是不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在“榴莲盲盒”中,消费者并不是简单地品尝榴莲,而是在剥榴莲的过程中捕捉到“报答榴莲”带来的惊喜。 人们从来不会拒绝惊喜,但现在的人对惊喜有一种特别的渴望。 在过去的几年里,年轻人几乎遇到了最困难的情况。 来自学校、职场、生活的压力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难免对未来失去期待。 盲盒机制下的随机奖励给年轻人带来了聊天安慰的希望。 虽然盲盒机制会让人上瘾,但对“盲盒经济”的上瘾,让越来越多的人继续对未来充满好奇,期待生活不确定性中所有潜在的惊喜。 由此看来,“盲盒经济”的价值早已超出盲盒产品本身。